梁正穎談傳統製鼓42-01.jpg 

有三十年手工製鼓經歷的製鼓師傅梁正穎告訴我,一位老和尚打了他的鼓之後說:「這鼓是天上來的。」這話引起我的興趣,問他有什麼涵義,梁正穎輕淡的說:「我想就是打出來的鼓聲很細很柔,像仙樂一般,能夠傳達打鼓者慈悲的心境。」 

製鼓師傅梁正穎自承襲有七十多年製鼓經驗的岳父黃秀邦的衣缽以來,已有將近三十年的經歷,站在梁正穎的製鼓廠裡,除了聽到一陣乒乒乓乓的敲打聲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年輕師傅身體在空中彈跳著,不停的用雙腳踩踏著鼓皮。梁正穎說:「這樣在鼓皮上面踩踏一天下來,已經從台北跑到台中了,這個踩鼓的動作一般人看來,可能是最辛苦的,其實,你問那些師傅,踩鼓算是最輕鬆的了。」

 

製鼓過程繁雜,梁正穎都是以手工製作,包括細微的打洞、穿繩索都是有要領,繩索拉不緊也不行,過程少一項都不行,要一步一腳印的做。 

梁正穎表示大鼓、小鼓都要調出它們不一樣的音址。

製鼓過程繁雜每個細節都不能疏忽。

製鼓的過程裡,調音算是很重要的工作,須要真工夫,踩鼓皮又須配合著調音。梁正穎特別提到踩鼓,他說,要在鼓皮上用力的踩踏,把鼓的彈性踩出來,然後繃緊鼓皮,再踩踏,這個動作需要反覆好幾次,為的就是要讓這些鼓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剛踩時會煩燥,踩到後來你就學會踩腳步,會有節奏感,就會感覺輕鬆。踩鼓時要帶著歡喜的心情,要是心情不好,打出來的鼓聲就會讓人感覺很煩燥。」梁正穎拍了幾下鼓皮說:「所以我跟我的學徒都帶著輕鬆的心情工作,像遊戲似的,誰打了我的鼓都會感覺很高興。」 

每一個鼓都經過細心的調音

幾個鼓置放鼓架上,琥珀色的鼓身襯托著白色鼓皮,感覺鼓聲就要被打出來似的。

梁正穎敲著鼓說鼓聲可以淨化人心。

梁太太正忙著在做好的鼓面上蓋上證明章。 

鼓廠裡一排站立著等待調音的大鼓,旁邊牆壁上晾掛著幾個穿著繩索的鼓皮,另一邊,梁太太正忙著在做好的鼓面上蓋上證明章。幾個鼓置放鼓架上,琥珀色的鼓身襯托著白色鼓皮,感覺鼓聲就要被打出來似的。 

有幾位客人在「鼕鼕」的試著鼓聲,梁正穎告訴我說,他的顧客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來的什麼顧客就知道要的是什麼鼓,「你是南管來的,南管就是要硬質的音;醒獅團的來,要的是龐大的音;修煉的方丈要的是柔的音,要雄厚的,幾個鼓一起在佛寺裡面打,鼓聲更不能刺耳。」 

調音須要有經驗的師傅,鼓皮經過踩踏以後,要能聽出音址到了哪個地方,梁正穎細緻的比劃著說:「鼓皮踩了以後,聽起來假如音址沒褪掉,就是踩夠了,假如踩了後音址褪掉了,那還得繼續再踩,還要繼續調音,就是這麼簡單。」 

一般佛寺的鼓聲須要飽滿柔和,廟會的鼓就要響亮熱鬧。

台灣到處都能看到廟會,常常會聽到各種敲鑼打鼓聲。梁正穎說,獅陣、龍陣、跳鼓陣、宋江陣、花鼓、南管、北管、戰鼓等常常出現,要依照不同的鼓去調音:「這些大鼓、小鼓都要調出它們不一樣的音址,廟會用的鼓跟佛寺用的就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佛寺的鼓聲須要飽滿柔和,廟會的鼓就要響亮熱鬧,所以每一個鼓都要經過細心的調音,有經驗的師傅才能分辨不同的鼓聲。」他還特別說明,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氣候比較潮濕,音址要昇華一點,才能適應世界各地的環境。 

能踩破一個鼓 賞你五萬

生皮進廠後,用大刀割下須要的鼓面的寸尺,割皮時需要一個人拉、一個人割。梁正穎說,割皮的工作看似簡單,卻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要順著手勢一鼓作氣完成,割壞了就浪費整張牛皮。接著再把外面的牛毛、裡面的脂肪去掉,曬一個禮拜後,再陰乾三、四天,再浸水,當然這期間就要看老天爺的臉色了。

 

削皮的工作也考驗師傅的功力,削皮就是把脂肪去掉,整片皮都要削出同樣的厚度。梁正穎說,用力太大也不行,太輕也不行,就是要使暗力,因為刀很銳利,稍微一壓迫,牛皮就破掉了,削皮技術講究熟能生巧。「不能說這邊厚那邊薄,同樣厚度的鼓打出來的音址才會一樣,這就是工夫了,太厚的話,聲音會被悶住,沒有彈性;牛皮較薄的地方,表面張力不對稱,它會破掉。為什麼我的鼓都要踩、要踏,因為萬一我削得不好的話,在上面踩馬上啪一下,鼓皮就破掉了。這樣才能保證高品質。」梁正穎笑著卻又嚴肅的說:「我告訴年輕的師傅,你要能踩破一個鼓,賞你五萬。」 

心要很靜才能打出風雨雷鼓

梁正穎特別為我敲了幾種不同的鼓,他認為鼓聲可以使人心靈沉靜。在談到鼓聲時,他顯得意氣風發,彷彿把各種鼓都喚到了眼前了:「大鼓陣,鼓聲不會很硬,它要能聽遠,有旋律感;假如是開路鼓又不一樣了,聲音較高較尖,但它也要聽遠,會刺一點;要說到醒獅鼓,就是戰鼓,是大型的鼓,它的聲音要很高,嘎嘎叫,所有周圍都聽得到,但遠方聽不到;再說廟鼓,聲音聽遠,砰、砰,但打起來要分明,它打的是風雨雷鼓,風要有風聲,雨要有雨聲,雷要有雷聲,當然心要很靜才能打出那些聲音。」 

梁正穎拿起鼓槌輕輕敲了幾聲說:「人一生中有順暢,打起來鼓聲很柔,很好聽,當你遇到逆境時,是不是風雨雷都來。假如你一生沒有修行,就永遠鬱抑,修了就順暢,我覺得鼓有這一層意義。」 

梁正穎在製鼓的過程中,仍然不斷研究,突破技術;以前的鼓都是紅色的,他覺得一成不變,後來他製作的鼓就維持原木色,他說:「全台的鼓用原木色是從我先做出來的,我覺得製作的鼓要真實,原木色看起來較有價值感,鼓除了擊打以外,也可以拿來觀賞,現在的寺廟蓋得美輪美奐,吊一個紅紅的鼓在那裡,感覺單調。」

原木色看起來較有價值感,鼓除了打以外,也是一種觀賞的藝術品。

梁正穎說每個鼓我都用心在做,每個鼓都有它的生命。

 

一生做了最多的鼓

梁正穎又談起一神奇的事。有一年,他遇到一個國際巡迴演出的藝術團體大筆製鼓訂單,他必須在三個月內做出一百二十塊鼓皮;過去他一個月最多只能做十塊鼓皮,而一塊皮就要一隻牛,其中還要淘汰掉不合格的,而且還要氣候能夠配合,那時已經要過年了,冬天太陽少,但是他準備跟它賭一賭。 

等他承接下來後,神奇的事卻發生了。他說:「曬牛皮時,前面那個村莊在下雨,後方也下雨,四周都下雨,就只有這裡沒下雨。牛皮不能用烘的,一定要日曬,我從沒遇到這種情況,連客人都說,附近都在下雨,怎麼你們這裡沒下雨?」 

奇怪的是牛肉的銷量也突然增多,所需的牛皮也在第一個月就要準備齊全了,結果供應來的都是他要用的黃牛。談起這件事,仍然難掩幾分興奮,他說:「一百多張牛皮,我的身體也要能耐得過去。我過去一天最多只能削兩、三隻牛皮,超過四隻就太累了,結果第一個月我竟然削了一百多件……」 

他欣慰的望著我說:「結果我們順利完成,如期交鼓了。每個鼓我們都用心在做,因為每個鼓製作完成就有了它的生命。」至此,我才瞭解那老和尚說的「天上來的鼓」的意義了。 

近年「美國神韻藝術團」來台巡迴演出,梁正穎去看過兩次,舞台上打出來氣勢磅礴的鼓聲讓他感動得落淚,他告訴我說,他現在更深層領略了「天上來的鼓」的涵義。◇ 

(本文首刊於新紀元週刊168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pol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