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者伊萬‧紐曼(Evan Newman)寫的《短線炒作為何不可為?》

股市就像一個“投票機器”,每個投資者都根據自己的判斷投下“多頭”或“空頭”票,最後是漲是跌就看多方票多還是空方票多。

隨著資訊的發達,投資者現在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些對當日或次日股市走勢的調查,接受調查的往往是一些機構投資者。這些調查實際上就是一種抽樣投票,但是這個投票結果沒有任何的借鑒意義,因為這類調查根本不具有科學性。

很多投資者根據技術分析也就是股市的價位、量能和形態等來進行短線操作。不過,技術分析的開山理論—道氏理論實際上提到,股市的次級趨勢都難以預測,而短期趨勢(指幾天之內的波動)更是無序,而且容易受到操縱。但實際上,不少的投資者做短線交易時也運用趨勢理論,即使是幾周或者一個月的波動,也要劃分成主要趨勢、次要趨勢和小趨勢,或者數出無數個級別的大浪與子浪,這就有點與道氏理論的主旨背道而馳了。

一些投資者熱衷于短線交易,或出於貪婪,或出於一種得到即時滿足的心理。但從長遠來說,短線交易是一種必輸無疑的策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短期波動的不可預測性。即使通過拋硬幣來決定,使正確幾率達到50%,但交易手續費也會一點一點地蠶食掉你的本金,一旦碰上自己的股票跌停就無計可施。

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有一位傳奇交易大師利弗莫爾。他14歲涉足股市,憑藉對股價波動的超強敏感和一些無法解釋的直覺,頻繁進行短線交易,屢有斬獲。但即使有這種天賦,他在交易實踐中還是逐步意識到了短線交易的不可持續,認識到了判斷長期大勢和耐心持股的重要性,從一個沉迷于短線波動的交易者變成了耐心的投機大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pol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